【传媒故事类话题】
要说,起一个一成不变、终生不改、与众不同、呼叫响亮的名字有多难,我很清楚个中翘楚甚至缺憾,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难也难,说易也易。我在辑注《又然文存》附编(李又然年谱)时有一章《编前手记》写到:《姓名:人品始终与作品同在》开宗明义:这里讨论的两个问题,即两个小标题内所言,整体看“反战抗战”是主题,对于任何一个现当代文学史、大中小语文教科书读者(当然包含研究文学家的文学史家)而言:

李又然素描像及书影集萃
逐个破解本名、笔名以及化名(此处仅指李又然著译署名);读其全部著译,考其所有版本(泛指所有的著译者们),都是不断揭示文学史和教科书谜底的好方法(扩展阅读《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李又然同辈晚辈述评回忆追思考》两个专辑)——自然也肯定是《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获益要诀:亦为《又然文存(上编:李又然著译;中编:李又然传略;下编:李又然研究;附编:李又然年谱)》全部。

李又然1982年签名
逐个破解本名、笔名以及化名
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的搜索求证过程,必然涉及到李又然的本名和笔名甄选认定;也可以说逐个破解本名、笔名以及化名,肯定是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研究一个名人只凭一个名字,自然很难搜集齐全真版原件。于是经过逐个破解,众多称谓各有所获:李又然本名李家齐,字品振。由文献可确认的笔名有:李又燃、姜又燃、又燃、燃、顾野,李又然、又然、然、马义,李则蓝、则蓝、蓝;曾用名有:李罗曼、李谢可、任西。唯独笔名“任西”今仍待考,其本名、笔名、化名等,现已大多破解。
首先要说,经旅法学者刘志侠受辑注者委托,到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希留分馆查证,缩微胶卷罗曼·罗兰日记法文“李家齊”原文:“Un quatrième Li Chia Tsi(罗曼·罗兰筆記)”;李又然从1929年至1937年给罗曼·罗兰的七封信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希留分馆手稿部,均落款为“Li Chia Tsi”,唯独1937年5月26日从中华民国上海致住在瑞士联邦维尔奈夫的罗曼·罗兰,尽管其信内仍然署名“Li Chia Tsi”(李家齐),但信封上已换成“Y.-R.Li”(李又燃)。而恰在此时,李又然自述“艾青失业了。他妹妹要介绍他当家庭教师去,或者去给人家祠堂画壁画。即使介绍成功,也太委屈他了。于是我立即写信给他,要他到上海住下,什么都不要管,只顾写诗,生活由我负责。一面去找一位在当校长的同学,就是我曾经在天津饭店等不到的那一位,请他帮我谋个职位。他以前的确同我很好的,认为我有思想,可是当了校长,也许发现这思想危险,于是托词拒绝,那我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就硬逼他??感谢他终于顾念旧情,答应了我。我化名‘李谢可’,取《礼记·檀弓下》‘其谢也可食’的意思。”
这一下涉及到“李家齐”“李又燃”“李谢可”三个汉语名字,若深究李又然现存人事档案中由其填报的曾用名“李罗曼”,也应该在此之前——旅欧留学之后至全民族抗战之前,使用过。同一时期李又然的两个法文名即“Li Chia Tsi”“Y.-R.Li”亦应记在这里。
此处牵扯出另一个人物——阎宗临。李家齐在旅欧前期(1928年至1930年),即在法兰西里昂、巴黎,比利时鲁汶,李又然与阎宗临保持通信联络,对双语写作获益良多;而阎宗临有已燃、已然两个笔名,这与李家齐有又燃、又然两个笔名关联如何?有待考证。
其次要说,由鲁迅日记和曹聚仁点评中可知,1933年4月26日鲁迅日记载“晴。下午往中央研究院。得李又燃信,夜复。”而鲁迅在同一时段,1933年12月28日所著《答杨邨人先生的公开信的公开信》长文中句“先生首先问我‘为什么是诸葛亮?’这就问得稀奇。李儵先生我曾经见过面,并非曹聚仁先生,至于是否李又燃先生,我无从确说,因为又燃先生我是没有豫先见过的。”李又然著《慢性的死刑》一文登载《涛声》周刊第2卷第28期(1933年7月22日出版),署名顾野,即李又然又一化名或笔名,文中“×”为“伽”,即莪伽,后来的艾青。该刊由曹聚仁主编,仅在该文发表的后两期,曹聚仁以陈思笔名写了《李又燃先生的文体》一文,大段引用并大加称赞了这篇文字,同时也由举例《慢性的死刑》使读者得知“顾野”即“李又燃”。此版本根据中国现代文学馆藏品《涛声》周刊第2卷第28期(1933年7月22日出版)校订。
一个“李又燃”,一个“又燃”,一个“燃”,一个“顾野”,这四个名字都在1933年5月6日至11月18日间,至少十种报刊书中署名文章得到印证。
其间,还有一个“姜又燃”被发现了。这一发现与“顾野”的发现有类似之处,都与当时代同人办刊发表文章的真版原件得到破译,有最直接的关系。
深入分析,署名姜又燃《警句》一文,原载于《新语林》月刊第6期,应该是李又然又一个名字。署名姜又燃这与李又燃何干?2014年6月20日14时28分,辑注者到北京东城灯市口的中国书店查询《新语林》影印本(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12月),见有一篇署名姜又燃的稿子《警句》发在1934年10月20日第6期上,而1934年8月20日第4期则有李又燃署名的《没有比跳舞更伟大的艺术》一文(立即从网上以35.00元书款、10.00元邮资购买到)。姜又燃即李又燃是本名李家齐的另一个笔名,参照为:
一是,从创刊到终刊一共只出六期的《新语林》,编辑徐懋庸、庄启东,作者曹聚仁、李鯈(曹聚义)等都是一些熟人文友,李又燃亦为其中写手之一,用姜又燃作为笔名之一也很自然;何况,该刊作者多为鲁迅风,鲁迅姓周,鲁为母姓,又燃姓李,其母姜氏,活生生出现两个又燃不太可能,同为一人实属自然。蒋海澄也用莪伽、艾青两个笔名同在《新语林》第5期发表两首散文诗《海员烟斗》《灰色鹅绒袴子》,这一定是由李又然所推荐,因当时艾青仍在狱中。
二是,1933年9月李又然为远东泛太平洋反战大会做翻译,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追捕和反动报刊的造谣中伤,翌年风头刚过去很短时间,就又挑起笔仗话题,实在也是新的危险;加之杨邨人等早就猜测李鯈为李又燃化名,甚至以此向鲁迅发起攻击,《新语林》几乎是《涛声》再翻版,原班人马一呼百应,而又都在《申报·自由谈》纷纷展现,很容易引起反动当局的关注,一名二姓——既“李又燃”又“姜又燃”,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东西南北风”之意。
三是,李又然作为散文家其散文的特点之一是每篇散文中必有推敲不已的警句,这恰是一篇专门谈警句的文字。文中还说,是由《申报·自由谈》引起又恰为李又燃供稿的另一个园地。这至少可上升为《新语林》作者对《申报·自由谈》作者的公开批评,而以“姜又燃”替代“李又燃”之称,也算某种策略或留有余地的吧。但“诗崇高于散文”句,却是李又燃在《新语林》第4期《没有比跳舞更伟大的艺术》一文里明确说过的,这该是李又然鲜明的本义。
至此明显看出有八个汉语名:李家齐,李又燃、姜又燃、又燃、燃、顾野,李罗曼、李谢可;两个写信时曾用法文名,Li Chia Tsi、Y.-R.Li??均属于李又然一人所用。也可以说,李又然从出生到而立之年,似还有其他曾用名,这也毋庸置疑,只是很难挖掘得到——自然也会烧掉继续发现其著译的真版原件,对研究者而言终属憾事一件。
即使真版原件送到一般阅读者以至于专门研究者面前,也会因为临时化名或故意隐名甚至匿名,依然带来辨认困扰;针对李又然著译逐个破解本名、笔名以及化名而言,也有一例:全文载《文艺月报》(文艺月报社第1期创刊号·1948年10月19日于鲁逝世20周年纪念日出版)。译者署名“佚名译”:《文艺与行动:论列宁》,这佚名又是谁?
第一,虽然译文译者署名“佚名”,是在当期《文艺月报》有李又然另一译作L休士的小说《教授》,而他要避开同一期里多次出现自己作为编者和译者名字??但是,从译笔的风格上,从思想的深度上,一定可以看出,带有着李又然对罗曼·罗兰原文的重视和酷爱,还有他对罗曼·罗兰记写列宁的信奉和理解——且还有李又然致罗曼·罗兰七封信中的两封信(挂号信)为证。
不仅如此,先在1938年1月8日至10日,李又然在武汉协助胡风策划全国抗战木刻画展览会后,1月27日赴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又于3月10日经西安抵延安。4月26日,胡风得李又然信,20天后,胡风主编的《七月》第3集第2期刊出《文艺与行动:论列宁》,应与上述李又然、蒋锡金主编的《文艺月报》所载为同一篇译稿。而在这两次之间的1945年2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刊发:罗曼·罗兰作《艺术与行动:论列宁》(此前两天的1月30日,延安《解放日报》第四版刊发李又然悼文《伟大的安慰者——纪念罗曼·罗兰先生》)。
第二,在李又然致罗曼·罗兰的第五封信和第七封信中,李又然说:
“甘地——列宁——罗曼·罗兰(我以字母排序)是我的‘三圣一体’”,1932年6月30日,自:朱拉省弗里堡(瑞士)圣朱斯丁宿舍,至:瑞士维尔奈夫奥尔迦别墅转寄琉森市拉尔邦旅馆,李又然致罗曼·罗兰的第五封信(挂号信),就是这样写的。
“望不时给我寄点书刊,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科学’类。我将与所有懂得法文和世界语的朋友分享,一起阅读。”1937年5月26日,自:中国上海福州路436号文化生活出版社俞福祚转李家齐,至:(经西伯利亚)瑞士维尔奈夫奥尔迦别墅,李又然致罗曼·罗兰的第七封信(挂号信),就是这样写的。
第三,为说明以上两条李又然坚持办刊主张,掌控组稿、编稿、发稿权利,得罪人得罪到什么程度——看1948年的《文艺月报》和1957年的《长春》,李又然被批判时——被挖掘得有多深(《蒋锡金在文艺问题上的反党思想和反党活动》,原载于《长春》文学月刊1957年11月号总第14号):“当时蒋锡金与李又然都是省文联的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的编委,但他们却拒绝在这一刊物上登载林耶同志写的介绍吉林地区解放以后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开展情况的文章;后编委会几经争论,才把这篇稿件刊登在一个极不显著的地位上。”
第四,还有一例“主编自谦”无独有偶。当年在延安《大众文艺》第1卷1期《编后记》(1940年4月15日)作推介阅读《与列宁同志谈话》:“4月10日是列宁诞生之日。他是1870年生的,假如今天还活着,他整七十岁了,也不算老啊。译登马雅可夫斯基作的《与列宁同志谈话》,也就是借此纪念这位历史巨人,万民领袖的意思。”谁写的《编后记》?萧三。谁译的《与列宁同志谈话》?萧三、李又然合译。就在《编后记》中自谦过。
第五,这大可证明,其时,李又然不仅是《文艺月报》两位主编之一,对创刊号的每一篇稿,都要甄选、搭配、过目甚至审校以后签发,而且在魏东明执笔的创刊号《发刊词》和蒋锡金执笔的当期《编后记》,以及李又然署名则蓝执笔写的第2期《编后记》,均对此译文未加以圈点。这应该是李又然决定刊发此篇译文的自谦表现。只有主编能如此自谦,此篇译文若是他人所译,五千余言译文总也须有些许荐语,一言以蔽之,译者李又然。
除出现上述佚名现象以外,从1937年的第三季度至1984年的第四季度,李又然始终是中国解放区暨革命队伍中的一个成员,其笔名和化名大多亮在明面,虽不能说有什么神秘之处,但真版原件的查找阅览,任凭谁人倒也并非易事——于是,只能:
据不完全统计,1939年5月20日至1945年7月11日间,用李又燃、又燃、李又然、又然等署名;在艾青、胡风、丁玲、周文、萧三、萧军、聂绀弩、徐懋庸、鲁藜、麦新的文字中称李又然,即赴延安前后时期。因燃字的四点“灬”即火,将燃改为然,属删繁就简。所以李又然,亦称李又燃,为传主自己的解释。但在1933年至1934年间,鲁迅日记的记载,关于李又然,燃和然,都写过,莫非在先生的字典里,也删繁就简了,或干脆等同一个字。
据不完全统计,1946年7月1日至1949年7月20日间,用又燃、李则蓝、则蓝、蓝等署名;见萧军、侯唯动、李克异、蒋南翔、胡风、吴伯箫、马加的文字。旅法学者刘志侠深究,电邮问辑注者“李则蓝”和“李兰颂”怎样解释,是否罗曼·罗兰的兰?答:是。蓝非兰,蓝天也;兰由蘭,而简化。但译音时,均为罗曼·罗兰的兰。的确,1947年八一五为学生题词,落款即李则蓝,不仅如此,还有一方“李則蓝印”篆印辅证;1956年为蔡其矫所摄李兰颂(保姆亦为蔡其矫所介绍)乘童车襁褓像,李又然用蓝色钢笔水题“蘭頌”。
据不完全统计,于1950年11月10日至1955年4月之间,进北平即北京后恢复叫李又然,用李又然、又然署名,用过“马义”笔名。见陈企霞、王瑶、吴祖光、常知侠、陆地、甘少苏等文字;于1956年11月8日至1957年5月8日之间,用李又然、又然、马义署名;从1957年七八月起,李又然在反右运动中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丁陈集团冤案第三号人物(丁玲、陈企霞、李又然、艾青、罗烽、白朗),9月,开始受到在《人民日报》等公开批判。
据不完全统计,前后二十一年,李又然像与其命运相同的人一样,名字长期销声匿迹,与之有关的专著下架,报刊封存,手稿损毁,最严重时一无所有,亦无财力和心力写下并寄出只言片语;直到李又然晚年,于1978年8月至1984年3月之间,均只用李又然一个署名(含传记、履历等)。1984年11月13日,李又然逝世于北京,享年78周岁;待其身后统计,至2006年4月16日,李又然诞辰100周年时,遗作频发,网载词条20000余项不止。

李骆公刻赠:李又然篆印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bqm.com/1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