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申明:两姓之间所谓的仇怨,完全是自寻烦恼。之前很可能是偶然间两个人、亦或者是两个家族之类的摩擦甚至误会,就上升到两姓所代表的庞大族群的对立。这完全是膨胀个体,毁灭团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羹的愚蠢。这种表面浮现的仇怨,应该放下忘记,深层次的错误教训意义,应该修正吸取铭记。对于恩情,更应该由表及里,从形式到实质,全面弘扬光大。现从历史的角度,由远到近,将个人认为的四大具有典型的姓之恩怨全解析。
一、赵和程、韩:赵氏孤儿
1.大背景:晋文公重耳五贤之一的赵衰,在文公晚年成为晋国最高执政大夫。赵衰死后,儿子赵盾继位为执政大夫,后来又担任三军六卿中的中军将,同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晋襄公早死,扶立晋灵公,对外维护晋国霸权,对内打击赵氏政敌,权倾朝野内外,后来,灵公不听话,索性杀掉,再立晋成公,成公畏惧,全权委托。这样,赵氏晋国一家独大,晋公畏惧,失势的势力(屠岸贾等)心怀不满,伺机报复,暴风雨形成。

赵盾说了算
2.赵氏分权及内乱外患:赵盾死后,弟弟赵括成为赵氏之宗主,弟赵同、赵婴齐及子赵朔成为大夫,赵婴齐与赵朔妻赵庄姬乱伦。赵同、赵括放逐了赵婴齐。赵氏政敌荀林父成为执政大夫,赵氏暂时丧失了主政晋国的机会,处于内忧外患中。
3.下宫之乱及结局:《赵世家》版本中,晋景公联合屠岸贾等反赵势力,将赵同、赵括等赵氏灭族,只赵庄姬有一遗腹子(赵武),因庄姬为成公女,屠岸贾不敢造次。待分娩后,交与赵朔友人程婴保护抚养。未几,屠岸贾闻到风声,要斩草除根,程婴无奈,以自己的儿子替赵氏遗腹子(赵武)受难。待赵武成年后,告知真相,赵武刺杀了仇人屠岸贾。又得曾经的赵氏家臣——现晋军司马韩厥的劝说举荐,赵氏复位,得以延续壮大,并最终韩、赵、魏三家分晋。

赵氏孤儿
分析:
1.实质是权臣与国君的较量,必爆发。晋本以"小宗灭大宗”得位,防范公族尤甚,封建时代,只得依靠卿大夫,最终大权旁落是必然,不过是中间来了一次君权反扑而已,最后还是无奈。
2.程婴是朋友更是义士。要是一般人,大难来临,早就树倒猢狲散;更说不定,反打一趴,来个奇货可居,投名状献上,出卖之。对于富贵之人来说,千金易得,壮士难求。义壮之士,富贵之人应留心结交;平凡之人,更应该珍惜,留存。所谓以利相交,利尽则散,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
3.韩厥是可靠的合伙人。韩厥之前为赵氏家臣,受过恩惠,赵氏危机时刻,趁乱扶立一把。后来晋国这块大肥肉,韩、赵、魏三分有其二,是真正的“苟富贵,莫相忘”,懂得感恩,回报自然不少。
二、郭和柴:五代之后周
都知道赵匡胤“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却不知郭威和柴荣的后周为北宋打下的良好基础。之前,后唐、后晋、后汉皆为河东沙陀军事集团所创建,到郭威和柴荣这,又是汉人在中原大地主宰征战杀伐之权。郭威传位于无血缘关系的养子柴荣,更是一段历史佳话。

郭威和柴荣
背景及经过:
后汉隐帝刘承佑猜忌功臣,郭威无奈只得起兵“清君侧”自保,隐帝将郭威留在汴京(开封)的家人,包括两个儿子全部被杀死,后来郭威攻破汴京建立后周,临终传位于养子柴荣。
分析:
1.客观情形:郭威儿子亲人被杀,无直系男性继承人,但还有一个外甥李重进,一个女婿张永德,柴荣只是郭威皇后柴氏的侄子,郭威与其并无血缘关系,但最终还是传位于他,大概率是养子情缘及个人能力。无血缘主动传位在中国古代宗法制社会,这是唯一一例。柴荣也不负期望,奋发有为,如不早亡,极有可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并改变中国后续历史走向。
2.实质内涵:文化是本质,血缘是纽带,不管是血缘传承,还是无血缘传承,背后都是要承接的是文化,一种无形的创造力。血缘传承不过是借助血亲这种天然的纽带提醒智商不高,领悟不强的后人:不要忘记,依葫芦画瓢就行,一种权宜之计,最后都是要待机爆发的。不管什么传承,都是为了爆发,爆发需要创造力;不爆发的传承毫无意义,跟动物毫无二致。
郭柴联合开历史之先河,揭示了中华文明背后的实质及精髓——文化传承。
三、杨和潘:杨家将和潘美
“高粱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发动雍熙北伐,分东、中、西三路进攻。由于将领贪功冒进,导致东、中两路大败,整个战局只得撤退。西路开始进展顺利,拿下几个州,撤退时,皇帝要求带着州民一起回宋,这样势必导致行军缓慢,而辽骑兵正急速追来。身为将领的杨业建议主将潘美陈家谷强弩设伏接应,本来计划OK;可是,后来监军王侁擅自带军逃跑,导致杨业到陈家谷无人接应,兵败身死。杨和潘就这样无故结下了梁子,还什么后世不得“通婚”之类的,历史演义,一发不可收拾,误会上千年。

杨业塑像
分析:
1.杨业本为北汉降将,北宋“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防范武将,那是相当厉害。降将+武将,杨业得到北宋高层的信任不会太高,说不定,高层就是借打仗机会,借机暗地里除掉你。潘美,何许人也?北宋开国元勋,也是武将,位列郑王,害怕功高震主,有监军王侁在旁,也不敢多说什么。这样的高层瞎操作+别有用心+武将无奈最终促成了这一局面。

杯酒释兵权
2.杨家借“杨家将”演义打出“忠义”的旗号,向宋室表明了忠心;又借跟潘仁美的仇怨,营造将帅不和的现象,让宋室安心。真实中的潘美开始可能气愤:故事不是这样的。后来想想:故事还得是这样演。功高震主,自保方式最好是贪财或者自污。“杨家将”故事传唱出去,潘美当然受了处分,正好借坡下驴,身退自保。“杨家将”更可能是潘杨合作,唱给宋室朝廷一场大戏。心里明白的双方大可不必暗地较真,明白就好。
3.罪魁祸首是宋室朝廷,政治腐败。前有杨家将,后有岳武穆,都是悲痛坑爹的故事。狭隘的统治者或者领导喜欢故意找茬,制造下属之间的不和,还以此为艺术。北宋、南宋最后无尊严、悲惨的灭亡,一点都不可惜,只是苦了老百姓。杨潘,朝廷中高层,双方能心领神会,无声胜有声。要是底层大众,糊涂愚昧,执迷不悟,被别有用心的人挑唆,进入“互害”模式,那就是末日景象。
大家都希望一个政治清明、和谐相处的法治社会。
四、李和朱:唐朝和明朝
历史事实:朱温灭李唐、李自成灭朱明。双方矛盾的根源。
王朝更迭,正常的历史现象,可能二次天道轮回,加深了朱李“宿命对决”的印象。
详细分析:
1.朱温灭李唐,应不应该?个人认为不应该,李唐在,破碎的局面还能维持,李唐不在,马上进入血腥残暴,强人争雄的时代。虽然唐朝末年,战乱不断,但盛唐文化气象的余晖还在。朱温为篡唐,发动白马驿之祸,整个唐朝、不仅皇室官员,身死,连带着盛唐文化的余光也一起被丢进了黄河,此后,中国历史发生巨大转向,整体趋势往下走,一步不回头,直至作茧自缚、不可自拔。

朱温篡唐称帝
2.李自成灭朱明,应不应该?个人认为应该,朱明王朝不仅不拿官员当人看,劳苦大众更是供朱明皇室和官僚阶层吸血的工具,毫无尊严可言。所以,李自成、张献忠每到一处,大杀朱明宗室,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只可惜,李自成进北京后没把握住,让满清钻了空子,夺了天下。

李自成
不管朱李仇怨,老百姓只想在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有尊严地活着。仇和怨,都是小事,通过历史故事,说出未说出的话,穿透迷雾, 看清真相。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bqm.com/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