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姓女宝宝起名五行(梁姓女宝宝起名老二)

梁姓女宝宝起名五行(梁姓女宝宝起名老二)

凤阳坡村在西宝北线75公里处的贞元镇,村落形成于东北两千米的地方。村名因明洪武三年(1370)都督耿忠的凤阳军驻扎此地而得名。

那么,凤阳军为什么要在此地居住呢?据凤阳坡现在的老人讲,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里坡南的东西有近万亩的平坦土地便于开垦和耕种。一个是坡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三官庙宇并住有几十户人家。凤阳军在此驻扎后,分队开荒,包片种田。五六年功夫,坡南平坦的土地粮食丰盈,草绿树旺,一片迷人的景象。三官庙更是香火旺盛,神明灵验,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站在村子西城外向西望去,不远的崖坡上由南向北排列着据说是明代翻修下的三官庙整个的景致,只不过在围墙的掩饰下倒增加了几分神秘。南面的坡道被柏树、槐树和榆树笼罩着,坡的上面是繁华的山门,不远处是高耸的钟、鼓楼,中间是气派的殿堂,殿堂后两个高高的铁旗杆在树枝中倒显出了独独的生硬,然而,旗杆不远的北面两座大殿几乎连在一起,倒有雄霸的气势。整个画面有近二百米长,给观者以震撼与想进去看看的欲望。

从南面坡下沿阶而上,林荫幽幽,台阶凄凄。坡东张氏窑沟的深邃增加了三官庙地势的险要与奇观。从古传下“三官救太祖,坡崖映彩虹”的神话故事至今都在凤阳坡村的百姓中传唱。坡道的西边沟坡凹地,芦苇池塘,水渠配套,还有江南水乡的风韵。七十二个石台阶,慢慢而上,只见木牌坊上六层实木做的斗拱颜色已经是斑驳陆离,但从它甩出那精巧的四角飞檐来看,结构还依然以严谨典雅、稳重显赫而著称,显示了庙宇的品阶与昔日的风采。八根粗壮的红柱虽说成了驼色,但它整体的造型与构架无不增添了三官庙的神密与威严。斗拱下的六个小屏版上的双面均是历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木雕图画,画面虽说失去昔日的风采,但“笼负母归、弃官奉亲、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鹿乳奉亲”等二十四孝那做工精美、雕刻细腻的尊老、敬老和孝老图案还是逼真雅静,生动迷人。向前六米,两棵古老的槐树分别生长于山门的两边,显示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庞大的石狮虎视眈眈的守望着前方。两扇掉了色的木门虽没有当年的霸气,但从它那足有一拃的厚度上看,就知道了它年代的久远。大门的框边被墨色的长条方砖镶裹着。山门上方“三官庙”三个大字镌刻在一块暗赭色的大理石上,并牢牢地镶嵌在墨色的墙体里。门楼是砖雕组成,包括飞出的檐头都是鸟身兽头,艺术感极强。

进得山门,槐树柏树笼罩。浓荫下,“长生殿”三个字虽失去光彩但还是依旧的耀眼。五开间的殿宇在16根柱木托举下生存了下来。院子两边有近乎10米高的钟、鼓楼耸立于此,沿牙高翘,飞吻夺龙。由于缺乏长时间的使用与修缮,燕子窝已经垒在了檐头的下面,“叽叽、喳喳”倒给一向清静的庙宇带来了几分欢声与笑语。长生殿后面,是三官殿,六间开门气势如弘,青石铺垫的地面别有一番风味,两个铁旗杆高高竖起在殿前的东西两边,上面末拆下的铁铃不时在风儿的摆动下,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遥相呼应,像是向凤阳人诉说着它们的辛酸与苦愁。杆下的院子,是一座在平地上下启的天井院子,从南边漫道下走去,只见天井院子东西北三面各挖两孔窑洞,供香客住宿,整个天井院落别具洞天,整洁清雅,气象万生。就在天井院落的上面靠北五、六米的地方是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三清殿,三清殿三开间大,是道士居住修行的寝室,一边立有明嘉靖年重修庙院的碑石铭文。

据《武功县地名志》记载,该庙为纪念明都督耿忠而在原基础上扩建。而凤阳坡村中的杜老人讲,原三官庙规模比现在更大,占地23亩,有大殿六座,两边侧房108间,庙宇外石拴马桩二三百个,真是一道奇观风景。能有这样的规模,据说源自汉安帝永初二年(108),西域都护御使梁瑾将军。

那时,羌人和戎狄人大举进犯北部边境,都占领了乾县武功一带。梁瑾带领大队人马经过勇敢奋战,把敌人赶到了梁山以北。并以乾县梁山为界在那里摆开战场,连战三月,羌戎敌兵不得入内。不料,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深夜,梁瑾帐篷突然火光冲天,刀光剑影,兵戈刀剑的铁器“呯叭呯叭”的撞击声惊动了巡夜的哨兵和周围帐篷内睡熟的兵将,只听“抓刺客”的呐喊声响彻夜空。等巡逻的哨兵赶到,帐篷已被大火烧掉了一半,只见梁御使胸前鲜血往出直流,双手握着红樱长枪在与他的两个贴身卫士打斗在一起。巡逻的哨兵们似乎明白了眼前的情况,便手执利器一拥而上,直刺这两个卫士的前胸后背,解救了梁瑾御使。就在传唤军医给梁御使包扎处理伤口的过程中,突然,四面火炬明亮,响声震天,梁瑾知道自己的队伍已被包围,便让司号员吹起了急撤令,自己横枪跨马,带领部队一路搏杀,冲出重围。从夜里的丑时到天亮的巳时,梁瑾将军已经是多处受伤,精疲力尽了。此时,又是大雪纷飞,行步艰难,到处都是银装素裹,片片雪花从空中飘下,分不清方向,天地间混然一体。人们经过一夜的激战,加之冻饿和惊吓,部队冲出包围后,可以说都已经四处逃窜了。跟从梁瑾御使的只有他的两个副将和儿子梁添成及四五个士兵了。梁御使骑在马上,已经力不支体,爬在了马背上面,向前走去。翻沟过河,穿林越涧,向前走着,几个人合计,向前走得越远,对他们来说越安全。可是,他们得找个地方歇歇脚,填饱肚子,给御使大人疗伤养病。只见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庙房,他们便上去敲门扣环,拍打了起来。出来者是一老翁,鹤发童颜,头顶发髻,面色红润,道袍挂身,步走如飞。老者看到被抱下马的伤者,便把御使梁瑾让进内室给予治疗。

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疗养,梁瑾御使已经是身康体健了。春暖花开的一天,梁瑾走出房间,看这内屋里有药王二字,便思索着询问老道的身世,老道只是捋捋银须,不予回复。梁瑾便走出屋外,来到门前,只见数棵老槐树都没有了皮子,这才意识到这个老道不光会治病,而且还功夫了得。他四下张望,见这里北高南低地势险要,西面森林成片,东面沟壑纵横,南面地平如水,真是一方风水宝地。他把给他医治好身体的老道拜为师父,开始学起了医学知识。就在这时,圣上降旨,要将梁御使缉拿归案杀头问斩。原因很简单,嫌梁瑾犯下灭军之罪。老道得到消息后,知道这里已经保不住了,便命梁瑾乔装打扮钻进南山暂躲起来。果然,不出所料,梁瑾和儿子他们上午走,下午,抓他们的官兵就来到这里。捕空的官兵也没有放过老道和这座破庙,把老道乱箭射死,并烧毁了这个庙堂。

两年多后,梁瑾和儿子梁添成及儿媳出山,渡渭河一路北上来到这里看望师父,却看到这里已经没有了房屋和师父的影子。梁家人重情重义,报恩报德,把老道视为生命中的恩人和亲人,便全家人在这里挖地穴,做天井,建起了药王洞,塑起了师父的形象,供奉起来。并七、八辈人都继承先人梁瑾的医术,为人们解痛排忧,消除顽疾。据说,庙东坡下住的几户人家就是梁姓后裔。

孝文帝太和三年(479),梁家出了一个名叫梁佑的人物,虽说他反对官府,但却非常爱民,也很孝敬父母,做着贩茶运粮发丝绸调瓷器的生意。发财后,此人便将先人梁御使的功绩总结为三点,一是为国尽忠乃世间少有忠臣;二是为民治病乃受益后世万代;三是开垦荒田乃为民谋福祉。其功其劳真乃永垂不朽,便在老庙上大修庙宇,重塑金身,并起名“三官庙”,为的是让天下梁姓人家都知道先祖功绩。从此,三官庙就这样保存并流传了下来,历朝历代香火旺盛。唐大和元年(827),武帅梁守谦陪完文宗皇帝李昂视察完报本寺后,听说这里三官庙乃梁姓人修建,且医术高明,便亲自奔来,与梁姓后人促膝而谈,认祖同宗。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京城数百人于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作为道教的三官庙,也发动众人向此次活动捐物捐款,并搭棚支锅,烧汤放饭,响应朝廷号召。五代十国后周时,任军中参军的赵匡胤一路将反贼追赶到了三官庙东的深沟里,眼看反贼一个个轻功了得,进了庙宇不见人影,赵匡胤欲从崖面向上攀登,只见荊棘覆盖,崖土难抓。就在这时,只听“嗖嗖嗖”的梭镖声向赵匡胤袭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铁旗杆上的黄旌旗瞬间就变得几十丈长,忽悠地就把赵匡胤缠起,从沟底甩到了十几米高的庙宇内,整个坡崖挂上了彩虹。这就是流传在民间的“三官救太祖,坡崖映彩虹”的故事。

后来人就以此为由,将大殿的间数安排为“五间”“六间”“三间”意为九五之尊,六加三不是九吗。这又让三官庙上了一个台阶和档次。

明初,朱元璋的凤阳军来此驻扎,看到北面的坡地有一座向南开门的庙宇和几棵参天的古槐尤为惹眼,部队便驻守在庙宇东南的坡地下。凤阳军主帅杜俊成按照都督耿忠的指示,闲时屯兵训练,卸甲垦田。忙时带兵出征,剿敌打仗,和耿忠在此做下了深入人心的好事和善事。由于凤阳军在此驻扎长达17年,并和当地的梁姓、郭姓、尹姓、李姓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村名便叫凤阳坡村。耿忠、杜俊成相继去世后,凤阳坡村的军民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便在农历二月十二日这天,给他们在三官庙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仪式,给凤阳坡村的头人赋予了“三官”新概念,以尊崇和铭记耿忠、杜俊成以及凤阳军的文治武功和德政为民之举。明嘉靖八年(1525)农历二月十二月,凤阳坡三官庙理事会邀请辞官的康海状元的戏班来这里演出,据说当时的戏台对联是康海撰写的“春意寒,戏正欢,台上台下俱欢颜,三官庙,凤阳人,人文悠久美名传”,一下子让凤阳坡和三官庙声名大震。

清代二百多年间,三官庙在凤阳坡人民的精心管护下,庙宇得到了修缮,香火旺盛。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武功也出现了卖儿买女和人吃人的事件,凤阳坡村人逃荒出走,十屋九空,梁、尹、郭、杜、李等姓氏的人们均外出逃命。最后,只留下杜姓人家在此生活。

在破四旧时期,人们把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做为大炼钢铁的原料,将其几乎损毁殆尽。剩余的大殿山门等建筑也在1974年间彻底拆除,将拆下的木料砖瓦盖起了马凤台小学。想到这些历史珍迹,真是让人心痛不已!目前,我们看到的是十几年前,人们为了弥补心中无法挽回的乡愁情节,便在原三官庙以西的高地上重新建起了新的庙宇,但,这和原来庙宇的艺术是不能相比的,只能是人们心中的愿望与寄托!

`

作者简介

杜晓辉,字建辉,男,陕西武功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咸阳分会副会长、武功县文联原主席、武功县作家协会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武功创作基地主任,创办《有邰文苑》文学期刊,任主编。中国文联第20期全国市县文联负责人研修班学员。主持编写了《武功文联志》。作品散见于《文艺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华英才》《作家报》《陕西日报》《延河》《黄河》《延安文学》《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等国内报刊网络。“苏武里贯考析”一文入选2015年至2016年成人高考教材。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思》《望我故乡》《盛世印迹》、诗集《溪水流韵》。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15183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bqm.com/1934.html